小编: 这个国庆假期,有两件事“刺痛”了国人的神经
这个国庆假期,有两件事“刺痛”了国人的神经。一件是日本人又得诺奖了,因发现抑制负向免疫调节的“新型癌症疗法”,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被授予美国人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人本庶佑。另一件是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整4个月的范冰冰又回来了,不过是因偷逃税款被重罚高达8.83亿元。
日本人获诺奖,谈不上大惊小怪,好歹我们也有2位获得诺奖的国人,但“怪”在这么一个人口远不及中国又高度老龄化的国家为什么屡屡获得诺奖,而且21世纪以来的18年居然已有18人得此殊荣?范冰冰被重罚,其实也谈不上大惊小怪,毕竟此前疯传的“阴阳合同”是娱乐圈公开的秘密,也早已在公众意料之中,但“怪”的是一个明星何以轻轻松松积累起万贯家财?
这两件事本来“八竿子打不着”,但其中似乎又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日本人获奖,不少媒体进行了深刻反思,一方面总结“日本人真正可怕的地方”,乃至探源其令人惊诧的“娃娃教育”;另一方面又痛陈中国遭遇评委会不公正待遇,诺奖也算不了什么,倒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阿Q精神。自然,对范冰冰就远不是“羡慕嫉妒恨”了,背后折射出来的娱乐圈“天价片酬”“贵圈真乱”等现象,让无数吃瓜群众“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意思。
据《2017年中国名人收入榜单》显示,中国收入最高的10位明星的合计年收入已超过22亿元人民币,不少“一线”明星电视剧单集片酬动辄5000万以上乃至上亿。拿最近热播的《如懿传》来说,该剧两名主演片酬收入达到1.5亿元。对比起来,日本艺人的身价只能用少得可怜来形容了。像石原里美、新垣结衣等日本炙手可热的一线明星,尽管知名度一点不比范冰冰等人逊色,但电视剧单集片酬仅在170-200万日元之间,合人民币只有10-11万左右。为什么会有这种天壤之别?恐怕,“天价片酬”还不止娱乐圈的乱象问题,而是反映是否存在滋生“天价片酬”社会土壤的一个问题。正是由于追星成风,导致了艺人身价水涨船高。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何况明星呢?
不难想象,当别人在崇尚知识、致敬科学的时候,我们沉湎于娱乐狂欢、乐道于“娘炮之风”、注目于明星绯闻,国际大奖的“维纳斯女神”又怎么可能眷顾我们呢?由此观之,这两件事就大有关联了,而且关联还不小。
日本“18年18个诺奖”,不是凭空而来的,如果从文化根源来审视的话,恰恰源于熔铸于日本国民血液中的“耻感文化”。“别人的先进,就是我的耻辱”。日本人将“耻感”这种心理感受发掘、升华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转化成了永不满足、追赶先进的精神动力。
当然,“耻感”绝不是自暴自弃、丧失自信。在某种意义上,有“耻感”才有忧患、才有自信。在本世纪初,日本人喊出了“50年30个诺奖”的口号,当时看上去像是吹了个牛、放了个“卫星”。但没想到的是,20年不到,日本这个目标居然已经完成了一半之多。“吹牛的人”为什么这么“牛”?背后是人家“忍辱负重”的付出,是数十年如一日对知识、科学、技术的追赶,是对自己成就永不满足的“耻辱感”。就在这次诺奖公布的半年前,日本通过了2018年版《科学技术白皮书》。这样的白皮书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公布,目的就是“自己找自己的茬”,从与全球主要国家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耻辱”。2018年的“白皮书”鲜明指出,“日本推动创新的基础能力正在迅速减弱。”日本人怎么这么看自己啊?怎么这么不知足啊?原因就是“知耻”。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们18年能拿18个诺奖了。
“耻感”,可以成为上进的力量。“日本失落的20年”背后,隐藏的是“18年18个诺奖”的真相。这其实反映的就是日本人的“菊与刀”,“菊”意味着知耻、谦逊、上进,“刀”代表着国家科技实力这把最锋利的剑。也许,这才是日本真正令人可怕的地方,也许这才是这两件事真正让人值得深思的地方。
株洲新闻网常年法律顾问:湖南德信律师事务所主任,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律师 石爱莲 电话
当前网址:http://www.020zx.wang/yule/2020-01-12/18071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广州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