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10月19-20日,长城脚下,雁栖湖畔,迎来了一场中国学术英语高端论坛盛会
10月19-20日,长城脚下,雁栖湖畔,迎来了一场中国学术英语高端论坛盛会。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科技英语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协办的第二届中国学术英语高端论坛暨中国科技英语研究会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来自全国57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主题为“”。会议项目多元,设有5个主旨发言,3个分会场发言,1个“与科学家面对面”圆桌论坛,3个专题发言,4个教学团队分论坛,3场专题工作坊以及3场“李佩讲堂”免费工作坊,是一场内容丰富、形式精彩、设计创新的学术盛宴。
大会开幕式于19日上午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主任高原教授致欢迎辞,欢迎各位专家与教师的到来。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艳芬教授以视频形式致辞,向莅临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并对中国科技英语研究会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复旦大学博导蔡基刚教授致辞,宣布中国科技英语研究会成立。
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的发言题目为“高校英语教师在科学与技术英语教学中的任务”,从当今新工科、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具体学科知识如何通过语言构建和交流展开了讨论。蔡教授首先梳理了科技英语(EST)和专门用途英语(ESP)两者之间的关系,引人深思。他认为科技英语先于专门用途英语出现,说明了科技英语的重要性。科技英语课不应笼统地教授学生一般科技英语的用法或表达,而是应该根据具体需求教授专门的学科英语,比如医学英语、物理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公共外语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方向,以适应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提高科研能力的需求。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做了题为“Poetry and Rituality of Ancient Chinese Sciences”的主旨发言。孙教授指出,中国古代科学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应用。在知识的创造方面,中国古代科学的创造以关联思维为特征,即通过将一个领域的事物关联到另一个领域来理解事物;在知识的应用方面,中国古代科学致力于在天与人之间建立秩序。中国科学的这一“礼性”体现在致力于建立天人和谐关系的天文历法的制定上,体现在反映科技知识体系的《周礼》中所展现出来的官僚体系的理想模型上,也体现在科学知识在国家治理与国计民生等方面的应用上。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Bradley Hughes教授做了题为“Innovative Models and Methods for University Writing Centers in North America”的主旨发言,他分析了研究与写作的关系,认为写作中心的建立应该“有机化”,即学术写作中心要适应大学的本地文化和特有的环境。基于此,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写作中心高度融合当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他所倡导的WAC项目在美国大学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其写作中心运行的基本原理有:最有效的写作指导和训练一定要具体到个人情况;写作对话在写作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等等。随后,Hughes教授介绍了写作中心的运行模式,展示了运行案例。
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论大学英语的通用与专用属性”。他在发言中主要阐释了两个问题:一是大学英语中,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在理论层面是否为两个互不相关的内容,或是否旨在培养学生全然不同的语言应用能力;二是在实践层面是否可以实施分离或融合式教学,并由此提出两类英语教学二者的本质有区分但并不孤立、有交叉而并不重合的观点。英语教学的种类应该从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出发,个性地发展教学,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Joshua Schimel教授以“Communicating Science”为题做了主旨发言。科学家其实是一个职业作家,写科研论文也要学会“讲故事”,而不是单纯地堆砌数据。Schimel教授分析了科学研究和学术写作的困难,认为真正的论文讲述了关于自然以及自然如何运作的规律。他接着介绍了科学写作的结构:OCAR(Opening开篇;Challenge挑战;Action行动;Resolution解决),用生动的例子向大家展示了论文开篇要适合读者的需求。
本次大会共设立3个分会场,分别聚焦“课程设计及教材开发”“语料库与学术英语”“学术英语教师发展”等主题。参会教师分别围绕着学术英语教学、论文写作、教师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交流学术英语教学经验,促进学术英语教学新发展。
本次会议特设“与科学家面对面”圆桌论坛,中国科学院大学前副校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席南华院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毕鸿燕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郑阳恒教授,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黄辉教授,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周元泽教授等出席此次论坛。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武汉大学邓鹂鸣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杨瑞英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韩金龙教授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克东教授等英语教学领域专家参与对话交流。论坛话题聚焦“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您认为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是什么?”展开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科学与语言的对话碰撞出新思想的产生与融合,科学家与语言学家们也增强了理解与共情。
会议邀请武汉大学邓鹂鸣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莉文教授和中山大学金檀副教授进行专题发言。发言聚焦热点,精彩纷呈。邓鹂鸣教授分享了“博士论文写作交际元话语、互动元话语历时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研究基于语料库,剖析文理工程六大学科博士论文中交际元话语、互动元话语所凸显的文本特征及其演变模式。李莉文教授展示了“学术英语写作与思辨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以北京某外语类高校英语专业5篇本科毕业论文为样本,依据文秋芳等(2009)思辨能力理论框架中的5项认知标准对教师反馈进行归类和分析,并访谈5名学生了解其对教师反馈的看法。金檀副教授做了题为“学术英语热门话题的学科差异与读者背景研究”的专题发言,详细阐释了对学术英语热门话题的学科差异与读者背景进行的实证研究。
来自国内13所高校的教学团队在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测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分享各校本硕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展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促动产生的最新教学模式和测评成果,探究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的不同影响。
本次大会提供6场工作坊,精心设计,干货满满。其中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家金教授“学术英语语料库研究与应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Bradley Hughes 教授“Preparing to Lead Writ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Programs and Writing Centers”以及中山大学金檀副教授“学术英语写作的‘混合课堂’”3场专题工作坊以及3场“李佩讲堂”系列免费工作坊。
“金秋十月汇国科,大家风范尽贤哲。还有美食任流恋,相约明年再去者。”第二届中国学术英语高端论坛暨中国科技英语研究会成立大会于20日圆满落幕,本次大会各位专家、学者和教师的一次次思想火花的碰撞交流,为中国高校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带来了新思路与新智慧。
当前网址:http://www.020zx.wang/keji/2019-11-04/16858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广州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